股票入门配资知识网 1997年,90岁的杨尚昆回乡探亲:今天有没有学校的校长来座谈啊?_橙子_回忆录_革命
1997年4月股票入门配资知识网,重庆潼南的乡亲们为一位老同乡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对外人来说,这位故人是一位光荣的革命烈士,但对杨尚昆来说,这个人是他的四哥——杨闇公。
70年前,杨闇公因投身革命,遭到反动军阀的逮捕。经历了割舌、断手、剜目等残忍折磨,尽管身受重伤,他始终坚守信念,未曾透露一丝革命机密。最终,反动派在重庆浮图关前,对他连开三枪,他英勇牺牲。
为了纪念哥哥的英雄事迹,杨尚昆专程回到家乡,走到他与四哥童年时一同种下的橙子树下。
与乡亲们围坐树下闲聊,众人原以为杨尚昆会讲述许多关于哥哥的往事,但令人大感意外的是,他却突然问起:“学校的校长来了没有?”
展开剩余92%1997年4月1日,时年已90岁的杨尚昆,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三次踏上家乡的土地。
这次归来,他的心中满是对四哥的缅怀。
站在生长了84年的橙子树旁,杨尚昆的眼睛微微湿润。
四哥曾说过:“见树如见人。”
这棵承载兄弟情谊的橙子树,植于1913年。
那年,15岁的杨闇公得到父亲的支持外出求学,怀揣为国谋良策的志向,临行前与年幼的杨尚昆一起在院子里种下了这株树苗。
他叮嘱杨尚昆:“我走了,你别想我,见树如见人。以后我们兄弟重逢之时,要像这棵橙子树一样茁壮成长,结出丰硕果实,造福乡邻。”
多年后,当兄弟二人重聚,四哥已是中共四川地方执行委员会的创始人,而杨尚昆也在《共产党宣言》等革命思想的熏陶下成长为青年革命者。跟随四哥的引导,杨尚昆光荣加入了党组织。
对杨尚昆而言,四哥不仅是亲人,更是他革命道路上的领路人。
杨闇公与朱德、刘伯承等人组成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任军委书记,策划顺庆、泸州起义,推动天府之国的革命武装建设……
他从未忘记年少时的志向,用一件件壮举践行救国救民的信念。
然而,1927年,他的革命生涯戛然而止。
彼时杨尚昆被派往上海,原以为会一直在四哥身边继续革命道路,未料四哥却先行牺牲。
而年轻的他,最终继承了四哥遗志,为新中国的人民带来了光明,这一切令人难以想象。
忆及往事,杨尚昆感慨万分,轻轻抚摸着橙子树,喃喃道:“这棵树的历史可不短了。”
他招呼乡亲们坐下,村民饶爵林随即分发刚摘下的橙子,这是杨尚昆一直以来的传统。
建国后,他曾三度返乡,每当橙子成熟,都会邀请乡亲们一同坐在庭院的长凳上,边吃橙子边闲谈家常。
年过半百的饶爵林,早已熟知杨尚昆的性子,“今年这棵树结了361个橙子!这十年来,我每年都会来数果子数量。”
看着杨尚昆,饶爵林自豪地报告着丰收成果。
杨尚昆尝了一口橙子,感慨道:“这是当年从外地引进的优良品种,味道真不错。”
他上次返乡时正值春季,无法品尝到橙子的滋味,今朝再尝,倍感熟悉。
“这棵橙子树,背后发生了不少故事。”杨家故居管理所所长唐明如接过话题。
这棵橙子树平日由他细心照料,每年结百余个果实,最高时甚至达五百多个。
唐明如讲述起1981年发生的故事。
那年夏天,四川遭遇特大洪灾,潼南县双江镇几乎全境被淹。
当时杨尚昆在北京参加会议,曾询问四川领导:“有没有下基层去看看百姓?”
领导答称已视察后,杨尚昆反问:“我家门前那棵橙子树被淹没了吗?”
未答上的领导深感惭愧,回四川后回复说树虽被水淹却未倒。
乡亲们聊起往昔,杨尚昆忽然问:“今天有没有学校校长来参加座谈?”
他的提问让大家一愣,随后有人答“来了。”
闻言,杨尚昆马上请校长及老师们围坐身边,关切询问家乡教育发展。
“工资领了吗?领全了吗?务必实话实说。教育问题我一直挂念着。”
老师们报以肯定,杨尚昆满意地笑了,起身对他们深深作揖。
“你们为国家培养人才最辛苦,这里我给你们作揖。教育是百年大计,家乡教育事业就靠你们了!”
这次回乡,本是缅怀四哥的私人行程,却难掩对家乡教育的深切关怀,令乡亲们感动不已。
临别时,他望着众多乡亲,深情道:“明年,我还会再回来看看!”
然而,这个承诺最终未能实现。
回到北京后,杨尚昆向中央递交了报告,表达了自己最后的愿望。
“我已九十高龄,非常希望把一生经历写成回忆录。请求中央文献研究室协助,中央档案馆提供资料。回忆录完成后,出版前送中央审定。请予批准。”
早在1993年,杨尚昆便萌生写回忆录的念头,但因事务繁忙,直至此时才付诸行动。
5月13日,中央批准请求,成立专门回忆录整理小组。
不久,回忆录提纲和第一章试稿问世。
杨尚昆细阅试稿,评价:“关键问题掌握得不错,重点突出,但有些地方还需再推敲。”
经过深思,他向整理组提出写作要求:
首先,回忆录要用第一人称写,真实展现自己,不夸大也不贬低,“用第三人称写传记,可以随意好坏,但回忆录是自述,必须尊重事实。”
其次,写作要基于事实,有理有据,重大的历史问题需查证档案,不能单靠记忆。
再次,除历史已定论的人物外,不得诋毁他人,避免影响团结。
最后,他坦言:“有些内容可能存在争议,即便写出也不发表,先放一旁,我喜欢辩论。”
撰写翔实回忆录是一项长期工程。此书中包含了上海地下斗争、与中央领导人交往、延安时期国民党官员等珍贵资料,遗憾未能在他生前出版。
时光来到翌年,本想再访故里的杨尚昆却渐感力不从心。
1998年6月7日,杨尚昆因病住进北京301医院。
病痛折磨使他日渐消瘦,入院时体重80公斤,不久降至不足50公斤。
原本合身的睡衣变得宽松松垮,工作人员想换新衣,他却因国家正遭洪灾坚决反对:“南北都困难,处处要节约,衣服谁会缝,收收腰就好。”
病榻上的他依然挂念国家,不仅节俭,还让家人取出银行卡中两万元捐赠灾区:“存了二十多年,今天派上用场了。”
生命临终之际,杨尚昆仍心系国家,边加快记录自己经历,边为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等战友撰写纪念文章。
《相知相识五十年》、《卓著功勋 彪炳春秋》、《追忆彭大将军》均诞生于病床之上。
9月2日,预知大限将至,杨尚昆开始撰写遗嘱,交代后事。
“关于我的后事,一定要简办,今年大灾,更要简办;必须火化,骨灰送回潼南老家,与杨公合葬。还有回忆录等事项,均已交代。”
12天后午夜,杨尚昆安详辞世。
三年后,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杨尚昆回忆录》和《杨尚昆日记》,文字记录了这位主席的革命人生。
2007年,杨尚昆诞辰百年座谈会上,他为国家贡献的事迹受到高度赞扬。
他的儿子杨绍明表示,父亲留给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共产党的理想:
“简言之,就是‘为人民’三字,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虽简短,却极难做到。我父亲做到了。”
座谈会上,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勇与人民网网友一起缅怀杨尚昆同志。
他介绍,杨尚昆曾三次返乡,首次回乡是在1987年,时隔62年未见家乡。
80岁高龄的杨尚昆下车时激动万分,第一句话是:“哎呀,想到回潼南,我三天没睡觉!”
他还说:“回来我不坐车,要走路。”
这次返乡吸引了许多孩子,小学生们都盼望见见这位家乡的“主席爷爷”。
周勇后来将孩子们的愿望告诉杨尚昆,杨老感到遗憾。
于是1993年,杨尚昆再度回到潼南,专门去学校看望孩子们。
不过他对自己仍有遗憾:“有些孩子已经转学,有些离开家乡,没能见到,很遗憾。”
临别,他对校长们叮嘱:“孩子们就拜托你们了!”
第三次回乡时,他曾承诺来年再访,却未能实现。
提及杨尚昆,周勇感慨万千:“潼南人民非常怀念这位令人尊敬的老前辈。”
原潼南县县长徐祖文也回忆说:“尚昆生前始终关心家乡发展,晚年三次返乡,给予乡亲极大鼓励。”
他还记得第一次见杨尚昆:“1986年,尚昆同志来四川开会,得知我也是双江镇人,立刻握手说‘家乡就拜托你们了’。”
那次回乡,乡亲们请求他题字留念,杨尚昆欣然写下“潼南奋进”,落款为“杨尚昆一九八七年四月二日离乡六十二年题”。
“见他毫不犹豫落款,许多人泪目。他少年离家,八旬归来,这六十多年一直牵挂着家乡。”
杨家旧居管理处副主任唐明忆起当年情景,感慨良多。
徐祖文笑谈:“尚昆同志回乡时,‘风萝卜炖腊肉’、‘白豌豆炖猪蹄’、‘炒藤菜’这些潼南农家菜都是他的最爱。”
1998年杨尚昆病重的消息传回故里,徐祖文四度赶赴北京探望。
“当年洪灾肆虐,潼南受灾不轻。尚昆同志昏迷醒来,首问家乡‘水灾搬迁情况,水稻收割进度,水淹到哪里了,百姓有没有吃的?’”
徐祖文忆及病床上的关怀,泪眼朦胧。
原双江镇党委书记黄天宇也清楚杨尚昆的关怀。
“每次回乡或见面,尚昆同志都叮嘱我们‘父母官’务必关心农民生活。”
1993年回乡时,他特别问起农产品收购和白条问题。
“他说听说有些地方乱摊派,要求家乡干部不能给农民打白条,要确保农民丰衣足食。”
黄天宇说股票入门配资知识网,杨老对民生的关注,乡亲
发布于:天津市大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